3岁女童铊中毒引热议急性铊中毒与环境污染有关吗?
近日,“3岁女童大量脱发确诊‘铊中毒’”事件引发广泛关注。5月9日,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通报,此前引发关注的“3岁女童铊中毒”事件实为2024年病例,因编辑失误误标为“近日”。
据通报,该女童罗某2024年4月因肢体乏力、脱发等症状从山东转诊至该院,确诊急性铊中毒,经治疗于当月17日痊愈出院。患儿长期居住于山东,病发后家属报警,山东警方调查确认系人为投毒案件并已结案。院方强调,铊中毒早期治疗可完全康复。
尽管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已发布了重要的公告澄清,女童铊中毒事件系人为投毒,仍有不少网友将其与环境污染关联。此前,还有自媒体博主将女童铊中毒事件联系到“3·16湖南耒水跨市断面大河滩地表水铊浓度异常”事件,称女童可能饮用了污染水源或食用了受污染的野菜。
据央视新闻报道,“湖南耒水跨市断面大河滩地表水铊浓度异常”事件的起因是一家水泥厂拆除产生的意外事故。3月31日,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表示,有关各方全力应对处置,耒水水质已全线回到正常状态,各监测点位铊浓度均在0.1微克/升以下。根据疾控部门检验测试的数据,自3月16日以来,耒水河段各自来水厂出水水质一直稳定达标,供水安全。
当自然环境遭到铊污染,是否会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导致中毒反应?对于泄漏的铊,是否有妥善的处理技术来降低环境影响?羊城晚报记者正常采访了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永亨教授,从科学角度进行解读。
陈永亨指出,湖南女童病例属急性铊中毒,其脱发、肢体乏力等症状为典型急性中毒表现,此类病例多由误食或人为投毒引发,与环境污染导致的慢性中毒存在本质区别。他表示:“环境污染引发的铊中毒需通过长期(十年至数十年)接触污染水源或食物积累,不可能短期内出现剧烈症状。”
对于公众担忧的铊污染应急处置问题,陈永亨解释,若发生含铊物质泄漏,环保部门会通过投加沉淀剂、放水稀释等方式快速降低污染物浓度,确保水质达标。“应急处理可短期内明显降低风险,长期治理则需从源头管控工业排放。”他强调,当前环保监测体系严格,工厂出水口均需达标排放,且污染事件发生后政府会迅速介入,避免长期危害。
在解毒方面,陈永亨强调,对于急性铊中毒,普鲁士蓝是目前最好的解药,它能通过置换作用将铊排出体外,但必须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。网络上让大家补锌、吃香蕉以及喝某种口服液来置换重金属的说法毫无依据,针对不同元素中毒有不同的专业处理方法,不能一概而论。
此外,还有部分商家在网上销售“重金属测试剂”,称只需将试剂与水混合,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即可判断是不是真的存在重金属超标,陈永亨直言此类产品多为噱头:“不同重金属需特定检测的新方法,通用试剂无法准确识别所有元素。”他呼吁公众勿轻信非专业检验测试工具,若怀疑接触重金属污染,应通过正规机构检测。